欢迎来到餐饮调查网!

  • 当前位置: 首页 > 餐饮法制 > 正文

    警惕“退保” 陷阱!可能面临四大风险

    作者:佚名 来源:山西省消费者协会 时间:2025-09-26

      退保本是保险行业的正常现象,但一些不法分子打着“专业维权”“全额退保”的幌子,怂恿或骗导消费者,委托其办理退保事项继而收取高额手续费,甚至盗取个人信息!

      

      典型案例

      

      4人 “代理退保” 敲诈最高获刑11年

      9月15日,金融监管总局 、公安部联合发布第一批金融领域“黑灰产”违法犯罪典型案例。其中,涉及林某某、马某某等四人以“代理退保”名义实施敲诈勒索案。

      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,林某某、马某某等人为非法获利,以全额退保或高额退保为诱饵,发布违法广告,怂恿、诱导投保人委托其代理退保,杜撰、虚增、编造保险公司及业务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的内容和证据,向监管部门邮寄信件、反复投诉。同时教唆投保人、离职保险业务员消极对抗后续调查、询问,导致保险公司及相关业务员向投保人支付保险现金价值,并被胁迫额外给予保费总额60%—100%的高额补偿款,林某某、马某某从中抽成保费总额的20%—30%据为己有。

      经查,被告人林某某、马某某在上述期间共为115名投保人恶意办理退保,造成保险公司经济损失217.62万元,从中非法获利48.96万元。2025年4月,法院终审认定林某某、马某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。其中,林某某、马某某分别获刑十一年、十年,并处罚金。

      两部门指出

      投保人有权投诉,但投诉内容应当客观真实,不得捏造、歪曲事实,不得诬告、陷害他人。本案中行为人以业务员存在违规行为为由,虚构事实、恶意投诉,已经超出正常合法维权的范畴,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采用胁迫或要挟手段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,应当以敲诈勒索罪依法严惩。

      除了敲诈勒索罪,记者查询发现,近年来“代理退保”涉及的违法行为还有诈骗罪、侵犯个人信息罪、寻衅滋事罪和诽谤罪等。今年3月,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和金融监管总局稽查局联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“黑灰产”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。其中,保险领域非法代理退保理赔被列为打击重点。

      

      金融监管部门揭示“代理退保”骗局的套路

      

      

      根据规定,犹豫期后正常退保只能退回保单的现金价值,而现金价值往往远远低于消费者支付的保险费。为了能全额退保,一些消费者选择求助他人。这些投保人就成为了“代理退保”中介牟利的追逐目标。

      那么这些号称“全额退保”的中介是如何退保的呢?

      

      

      (千库网授权图片)

      引流手段:社交、视频平台发 “退保攻略”,评论区引导用户到第三方,签协议、要保单等敏感信息。

      退保操作:曾经在社交平台上联系办理过“代理退保”的蒋小姐告诉记者,中介让消费者找业务员、保险公司的误导销售、代签名、返佣等证据,再向监管投诉,消费者往往得自己反复对接。

      收费模式:要么先收 1000—3000 元 “材料费”,成功后再扣退保金额 30%;要么分阶段收费,中途退出要付违约金。

      8月陕西金融监管局揭示了“代理退保”骗局的套路

      冒用身份,虚假宣传。不法中介常常冒充监管部门、金融或法律机构人员,博取消费者信任后,声称金融机构产品“有问题”“不划算”或存在“误导销售”,诱导或怂恿保险投保人进行退费、退保。

      签署协议,阻断沟通。在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及保单情况并签署代理退保协议后,不法中介以“全权代理”之名,阻断消费者与监管部门、金融机构之间的正常沟通,切断消费者依法合规维权渠道。

      恶意投诉,不当得利。不法中介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困、挽回损失等心理,诱导消费者伪造证明材料,教唆或直接代替消费者向监管机构恶意投诉,制造舆论压力,达成目的后要求支付高额费用。

      

      陷骗局面临四大风险钱没要回麻烦一堆

      

      2024年,消费者潘先生在某视频平台看到“退保新政、认证权威”内容后,在“专业人员”诱导下,按照要求提供了身份证、保单、银行卡等个人重要信息,并签订了一份“代理退保协议”,还支付了一笔前期费用。然而,潘先生不仅没能全额退保,还被”拉黑“,此后更是不断接到各种“助贷”、信用卡套现等骚扰电话。

      这并非个例,落入“代理退保”陷阱 可能面临:

      经济损失:支付高额“手续费”“咨询费”,有的甚至被推荐购买所谓“高收益”“高保障”的“理财产品”,面临本金损失风险。

      信息泄露:个人敏感信息被滥用,遭骚扰。

      法律风险:因为配合中介编造理由、伪造证据进行投诉、举报或诬告,面临较大的被诉讼的法律风险。

      保障缺失:消费者若贸然终止保险合同,将会丧失正常的保险保障。由于个人风险状况、年龄及健康状况变化,在消费者重新申请购买保险产品时可能面临保费上涨或拒保等风险。

      

      那么如何防范”代理退保“陷阱呢?

      

      北京天准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建议:

     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,务必详细阅读保险条款和退保规定,了解退保的条件、流程、可能产生的损失等重要信息,这样才能更加理性地做出退保决策

      一旦有退保需求,应通过正规渠道、合法途径解决诉求和纠纷。若寻求第三方中介帮助,应避免向代理退保组织支付高额费用或提供不必要的授权,以免遭受经济损失。

      如果发现存在销售误导等违法违规行为,可以向向监管机构投诉,也可通过金融调解组织调解或法院诉讼。

      


    原文链接:http://www.shanxi315.org.cn/index/index/detail?id=1870
    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