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餐饮调查网!

  • 当前位置: 首页 > 餐饮行业 > 正文

    初抵朱巴二三事:医疗援助路上的温暖相遇与责任担当

    作者:佚名 来源: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:2025-10-14

      2025年9月5日,我们中国(安徽)第13批援南苏丹医疗队正式启程,经过近31个小时的旅程,跨越山海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。

      初来乍到,我从身边遇到的当地人开始慢慢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度。第一位是入住宾馆的一名女服务员。她进门的敲门声极轻,若不仔细听几乎会忽略,生怕打扰到我,交流时略显腼腆,话不多,却手脚麻利地换好床品,那份踏实认真,让初到陌生环境的我们多了几分安心。

      9月9日,待我们搬到医疗队驻地后,遇到的另一位是我们的专职司机 Trevor,他来自乌干达,初次见面就格外热情主动,笑着上前打招呼,清晰地介绍自己名字,还主动提出要加我的微信,认真询问并记下了我的英文名字。聊天时他自豪地说,自己已经为中国医疗队服务了多年,认识很多中国医生,满是自信,还贴心地表示“有需要可以随时找我”,那股热忱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
      驻地保安Malash同样来自乌干达,今年才 19岁,去年刚高中毕业,这份保安工作是他踏入社会的第一份职业。第一次与他接触是因为他发热不舒服,拿着一个空药盒来找我们医疗队,眼神中充满期待与些许羞涩。随后和他相处的一个星期里,能明显感受到他的阳光开朗。工作之余,他总爱在驻地院子里跑步、踢腿、做拉伸,浑身充满活力。闲聊时他告诉我,自己特别喜欢足球,未来想多挣钱,还对法律很感兴趣,梦想着能学习法律,考取律师资格证。这个怀揣梦想、积极向上的年轻人,用对生活的热爱感染着来自异国他乡的我。

      还有负责驻地物业维修的工人Taban,南苏丹本地人,他身材壮实,性格内敛,平时话语不多,干活却格外勤恳卖力。刚到驻地时,不少房间的生活设施需要检修,Taban接到报修需求后,会立刻赶来查看,不仅认真更换了马桶盖,还三次爬上梯子检修下水道漏水问题。过程中,因语言不畅,他会仔细听和看我提出的问题,然后动脑筋思考解决方案,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十分到位。看着他专注干活的样子,我觉得应当记录下这份认真,便主动提出想给他拍一张照片。让我意外的是,Taban没有丝毫犹豫,非常主动地答应下来,还特意整理了一下衣服,配合地摆好姿势。照片拍完后,他还带着腼腆的笑容说了一声谢谢,那声感谢质朴又真诚,让我心里涌起一阵温暖,也更觉得他是个靠谱又可爱的人。

      当我们来到朱巴教学医院正式开展门诊工作时,当地门诊流程虽尚未完全理顺,却真切感受到了当地民众对医生的尊重。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很高,从眼神里能清晰看到对生命的渴望与对健康的期盼。即便有时会因语言不通产生沟通障碍,但在医助的帮助下,我们总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。身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员,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,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,为南苏丹的卫生事业添砖加瓦,帮助当地老百姓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。能代表祖国来到这里,用专业知识为民众服务,这份荣幸与自豪始终萦绕在心头。

      9月10日下午,一件紧急事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份责任的重量。队长接到大使馆通知,当地一名8 岁小女孩在两个月前遭遇不明原因枪击,子弹至今留在体内,还导致她瘫痪,家属得知中国医疗队在此,迫切希望能得到帮助。由于小女孩住在郊区,当时外部环境复杂,经商议后,我们决定第二天一早在朱巴教学医院为她进行会诊。

      次日早上,在队长协调指挥下,我们外科联合骨科、放射科展开会诊,因当地语言问题,专职司机又热心地当起了翻译。为了给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,我第一时间与国内的导师——肝胆外科专家耿小平教授取得联系,通过远程会诊深入讨论病情。处理结果得到患儿家属、中国大使馆及南苏丹新闻媒体的认可。

      从初到朱巴时与宾馆服务员和驻地司机、保安、物业维修工人的温暖相遇,到医院为当地民众诊疗、为受伤小女孩紧急会诊,这短短十余天的经历,让我们更加明白中国医疗队来到这里的意义。每一次沟通,每一次诊疗,每一次伸出援手,都是在为南苏丹的医疗事业注入力量,为当地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。未来一年,我们会带着这份责任与初心,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践行使命,用行动诠释中国医者的担当,传播中国声音,讲好中国故事。

      (第十三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吴春利)

      


    原文链接:https://wjw.ah.gov.cn/ztzl/wsyw/ywyd/58007621.html
    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